不可思议密码感

日本动画片色彩 异世界攻略 希望之雨 未来世界 语言之力 色彩 混沌道源大道網站http://www.ht-daoyuandadao.com/index.php倘若您遇到不如意或困難不能解之事免费的联系混沌道源大道網站e-mail信箱:daoyuan999@gmail.com

正知正见-5


于诸利根器,不应与浅法;不应舍律行,经咒诳惑人。对那些上根利器的学人,不应只教授层次粗浅的佛法;任何时处不应舍弃律仪戒而行;也不能以一些经咒来欺诳世人。在《俱舍论》等经论中,将众生的根基分有一些层次、类别,通常我们都以利根、钝根来分为两类。对利根众生来说,发心、智慧都较利,能容受深广的教法,因此应给他们传授一些象大乘六度法门等甚深佛法,而不应只给他们传授一些声闻、缘觉乘的法。在《迦叶请问经》中说了菩萨传法应避免的四种过失,如果对上根利器众生没有宣说甚深法义,就是其中之一。大乘菩萨在传法之前,必须观察所化者的根器,授以相应法门,方能使他们得到大利益。如果所传的法不适合听受者根基意乐,听受者得不到很大利益,也生不起信心。“不应舍律行”是说不论你证悟、见解如何,比如说你对中观离戏空性有证悟,但是你的行为必须依律仪戒而行,如皈依三宝、取舍因果等,这方面的规则不应违背。不管你证悟有多高,菩萨戒中断除罪业方面的律仪戒不能舍弃,这个原因,在《摄抉择菩萨地》中说:“此三种戒(摄律仪戒、摄善法戒、饶益有情戒),由律仪戒之所摄持令其和合,若能于此精进守护,亦能精进守护余二;若有于此不能守护,亦于余二不能守护。是故若有毁犯律仪戒,名毁菩萨一切律仪。”现在有一些人,总在别人面前宣扬:“现在我没有可修的了,善法也不存在,恶法也不存在,一切都是大空性,大空之中一切都不存……”他以此而舍弃律仪戒,做很多不如法的事,这种人唯有造恶业而已。莲花生大大士说过:“是故见比虚空高,取舍因果较粉细。”我们无论有多高的证悟,也不能舍弃取舍因果等微细戒律。为了引导别人,自己不能舍弃一切威仪,也不能劝别人舍弃行善断恶。如果因你个人的邪见邪说而断绝了他人行持善法的因缘,那你自己就罪上加罪,造了更大的恶业。“经咒诳惑人”——在传法时,不能仅仅以一部经、或一个咒语敷衍了事,搪塞信众。本师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转了无数法门,每一法门都有其甚深意义,都是解脱众生的方便。所有佛语都是我们求解脱者必要的教授,要以闻思修的方法去层层深入,次第地思维和修持。但是末法时代有些人,到处宣扬:“你只要念一部经,念一声佛号就可以了,其它都不能学……”这是明显的“诳惑人”。现在汉地也好、藏地、国外都有一些人宣称:“你只念一部经、一声佛号、一个咒语就可以了,除此之外什么也不用学……”这种说法确确实实不如法。虽然持佛号、念心咒功德很大,有“一称南无佛,皆共成佛道”的不可思议功德,但这个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,因为我们的烦恼形形色色,种类非常多,需要种种不同方便法对治。一些经典中虽有某种说法:念某经咒,多久就可成就。但这些说法有了义或不了义,或是就某种根器的行人而言,有其密义所在,不能只从字面上去理解。有些人说应该只念一声佛号、一部经,其它都不能去修学。按这种观点,是不是其它善法都不用修了,不用去积累资粮了?三藏十二部众多经论再也不用去传讲修习了?这种观点确实是一种片面说法,不能代表佛教的主流、正面观点。作者在此,特别提醒了修行大乘法门的行人,在弘法利生过程中,不能片面。应广闻多学,了达佛陀的究竟密义与多种方便,使自己能善巧地积集二资,获得利益他人的广大能力。大乘菩萨广闻多学,掌握了种种善巧方便后,应针对不同众生应采用不同方便法,应机施教,众生该以何法门得度,便传授他们何种法门。要做到这点,传法者必须要有一定功德。根索曲扎仁波切在讲义中说:“在末法时代要转法轮,必须要得神通,如果没有神通,转法轮很难进行,因为你无法知道众生的根基……。”阿底峡尊者在《菩提道灯论》中也说:“如鸟未生翼,不能腾虚空,若离神通力,不能利有情”因此,我们应该广闻多学,在未成就之前,住在寂静的地方,为饶益众生而精勤修习。壬三、(防护他人之不信):牙木与唾涕,弃时应掩蔽,用水及净地,不应弃屎尿。丢弃的净齿木、鼻涕、唾沫、痰涎,应以土掩埋,在别人使用的水源和清净地面上,不应随便倾弃屎尿等不净物。在修习饶益有情戒中,也包括以威仪饶益他人的修习。一个大乘修行人如果具足威仪,别人就会见而生信,且由此能引导众生进入对佛法的听闻、修习。反之,修行人自己造恶业,别人见了不生信心,也就无法去引导。我们修行人,不管你是出家或是在家,在日常中必须要讲究公共卫生,以防他人对你生邪见、生厌恶心。“净齿木”是古印度人用来清洗牙齿的木头,在戒律中讲得很清楚。一般是杨枝、柳枝等很松软、具有清香的木头,放在口里咀嚼,清洁牙齿后再吐出来,与现在的口香糖有点相似。净齿木丢弃后,应及时用土掩埋,否则,别人看见这么肮脏的东西会恶心;还有鼻涕、痰涎之类脏物也不能随便乱丢,应弃于隐蔽处迅速用土掩埋;在戒律中还规定,别人享用的清净水源、或者是悦意草地花丛之中,不能去大小便,破坏洁净环境。总之,自己丢弃任何脏物时,都要为他人着想,要及时妥善地处理。无论世出世间,都没有人赞叹肮脏,保护自然环境,能使自他的修行、生活不受干扰,而且清净优美的环境能使人们心情轻松舒适。修行人以如法威仪,保护着生活环境的清洁,世人见后能对修行人生起清净心、恭敬和信心,以此而得到饶益。佛陀在世时,所住精舍的环境很优美,也保护得很好,这点我们可以从许多经典中看到。我们学院因处于高寒地带,所以自然环境不是很好,而且草地植被很容易被破坏,破坏后的自然恢复能力很差,希望你们多加保护。同时,个人生活垃圾一定要采取各种方法妥善处理,不能污染环境。如果我们大家共同协助学院环境卫生部门开展工作,保持一个清洁的环境,这样对自己修行也有利,外人来到这里也能生起信心、欢喜心。食时莫满口,出声与咧嘴;坐时勿伸足,双手莫揉搓。吃食物时,不要塞满嘴巴,不要出声与大张口而食;平时不要舒伸双足而坐;洗手时也不要双手用力对搓以致发出声音。吃饭时,必须要有良好的威仪,在戒律中,对此也有详细规定。不管是个人用斋或是大众过堂,应如法而坐。吃食物时嘴巴张得太大,食物塞满嘴,狼吞虎咽,这些都不合威仪。吃饭时不能说话,不能发出呷呷(上下腭相碰声)、唏唏(喝汤声)、嚯嚯(吃到很烫的食物时而发声)等种种声音。应很稳重,小口小口慢慢地吃,一边护持正知正念,不要随食物味道而生贪嗔妄念。坐的时候,一般应盘腿跏趺坐,如果伸开双脚箕坐,显得很无礼。洗手时,两支手不要在一块用力揉搓,以防发出声音,而应两手轮流洗,先用一只手将另一只手洗净,再交换即可。我们在这些日常生活行动中,如果能保持良好威仪,自己的正知正念能得到很好保持。其他人见后,也能对出家人产生良好印象,因而对三宝生起净信,得到饶益。车床幽隐处,莫会他人妇,世间所不信,观询而舍弃。在马车、床榻等隐蔽之处,不要与他人的妇女单独相处,所有会使世人不敬信三宝的行为,都应详加观察、询问之后而舍弃。在别人看不见的幽隐之处,如马车、船舱、房屋等这些地方,没有男众陪伴,出家菩萨不能与妇女单独共处。在家菩萨,也不能与他家的妇女单独共处,因为这样做很容易导致他人的诽谤,对自己修行也不利。大乘修行人无论到什么地方,对那些世俗人不起信心的行为都应舍弃。不然,别人看你吃饭、走路、说话都不如法、都不合时宜,马上对你生起邪见。世间风俗习惯中的各种忌讳,如果自己知道,或者自己通过观察了知后,应尽量去避免;如果自己不太清楚当地的习俗,则应询问合适的人,详细了解当地各种忌讳,并随之舍弃与之冲突的行为;能让他人生信之事,应尽力去行持,这些很重要。上师如意宝说:“我们学佛者,必须要给世人起表率作用。自己的行为,应该让别人看起来很顺眼,能生信心。别人不生信心之事,都要舍弃,戒律里规定的学处,要老老实实去执行。”世间人不可能对所见一切都去观清净心,他们对出家人的评论,一般就是从外表威仪上去看,如果见到出家人行、住、坐、卧、吃饭做事都很寂静调柔,他们自然就会生起信心与恭敬,以此渐渐也能被引进佛门,修学佛法。有些人学佛后,言行举止方面的威仪一点也不去学,仍是在家那种粗野的举止,看上去很野蛮无礼,别人见了立即就对他生邪见:“哎,这个人跟一般在家人一样,一点规矩都不懂……。”为了避免这些讥嫌,维护三宝圣洁的形象,每一个佛弟子都应以正知正念观察自己,恒常保持如法威仪。单指莫示意,心当怀恭敬,平伸右手掌,示路亦如是。用手势给他人示意时,不要无有礼貌地用一个手指;应该心怀恭敬,平伸右手掌而示,指示道路也应用同样方式。在遇到他人问路、问人等,要求我们指示方向、处所时,不能只伸出一个手指,很随便地指着:“噢,在那边。”这是很不礼貌的行为,也是不合威仪的行为。大乘菩萨应对每一个众生“诚慈而视之”,心怀恭敬、温和地给询问者指示。指示方式是用右手掌,五指平伸并拢,掌心向上,指尖朝着该指示的地方,然后很清楚地告诉对方所要知道的答案。我们大家可能都有类似经历,在向他人询问道路或某地方时,如果他人很热情,很有礼貌地给自己答复、指示,那么自己肯定会对他生起感激与恭敬。作为修行人,能经常这样去如法热心助人,他人一定会对三宝生起信心与恭敬。肩臂莫挥摆,示意以微动,出声及弹指;否则易失仪。如果没有必要,切莫大幅度摆动手臂。示意的时候,应以微细的动作、出声音或者弹指,否则容易失去庄重的威仪。大乘修行人无论做什么事,行为必须寂静、庄重,不可轻躁、粗野。平时在走路或其它时候,无缘无故之中,手臂不要大幅度地挥动,身体各部分也不要有猛烈活动,象摆头、抖肩、踢脚……,这类行为在他人面前,都不能有。根索仁波切说:“如果有急事,或者有利益众生的必要,这些威仪也可以开许。”意思是遇到危险,象毒蛇、水火等,我们也可以大步地跑;有时遇到要利益他人的紧急事件,如别人掉到深水里,有人生急病需送医院抢救,救火等这类事件时,也可以去急速地行动。但除了这些时候,都不能猛烈地活动,整个身体的动作,应保持文静柔缓。我们有些人可能还保持着当兵或运动员的习惯,早上一起来就开始排练,走路时大踏步、手臂大挥摆……。请你们稍加留意,作为出家人,你做这些行为有失威仪,旁人看起来不顺眼,很有可能因此而生邪见。在给别人示意或打招呼等这些时候,也不能有很大动作,也不能大声喧闹,而应用很得体的动作,低声的语言,或用弹指给他人示意。比如说我们在一起劳动时,你要某人给你递件工具,可以用弹指通知对方,再用右手掌平指着工具示意,也可以低声地告诉对方;如果距离太远,不要大声喊叫,自己走过去就行了。在生活细节中,我们如果要时刻护持正知正念,这些威仪必须遵循。而一个内心能时刻保持着安宁寂静的修行者,外表言行也一定会如是调柔如法。在公共场合中,如果能恒时保持如法威仪,别人见到这种庄严稳重的形象,立即就会对三宝生起信敬之心。大家都知道现在泰国、缅甸等地区的人们,对三宝的崇信程度非常高,而其原因与南传佛教出家人的良好威仪分不开。我们行为如果不如法,非常野蛮粗暴,在外人看来,一点修养也没有,原来对三宝没有信心者就生不起信心,原来有信心者也易退失信心,这样导致众生得不到利益,我们也造了罪业。众生的善根信心很微妙,有时我们行为稍不如法,有些众生就以此而生邪见;有时我们行为稍有让他们生信心、欢喜之处,有些人立即会以此而趋入佛门。尤其现在这个时代,真正能以清净心观待外境的人很少,我们应该恒时谨慎,守护律仪,不能毁坏他人对三宝的信心。在《般若摄颂》中说:“所谓的护持戒律,即守护众生。”如果众生依你为缘,而经常生贪心、嗔心、生邪见,那就证明你的戒律没有护持清净。我们平时看来微细的学处,也许觉得不是很要紧,但从护持众生这个角度来说,这些学处都是关系到自己利益众生的根本誓戒,因此必须要去如法而行。要护持众生,不让他们生邪见,而要他们生信心,得到利益,这点必须要靠我们护持好律仪,然后还要以智慧去观察、询问,在一定范围内,去随顺众生。比如说汉地有汉地的风俗习惯,藏地有藏地的风俗习惯,各个民族和各个地区都有一些特殊习俗,到了不同地方,我们就得仔细权衡分析,尽量断除他们看不惯的行为,以免他们生邪见。如果不去这样做,大乘佛法利益众生的根本愿望就会落空。假如你心中想:“反正我不违犯戒律,别人怎么想不管他们……。”这种想法很危险。如果你要去度化众生,这种想法必须要纠正。尤其是现在末法时代的众生,大乘佛子不去积极引导他们,难道能眼睁睁看着那些邪魔引诱他们跳火坑吗!在《宝云经》中说:“断除他人不起信心之行为,乃唯一正法。”《虚空藏经》中也说:“所谓清净行,即远离他人不生信之事,菩萨应恒时精勤于此。”这些都强调了护持众生是行菩萨道行人的首要任务,为此我们当护持清净庄严的威仪,也要有避众人讥嫌的善巧方便,这一点希望大家去细心思维,于日常中去谨慎行持。睡如佛涅槃,应朝欲方卧;正知并决志,觉已速起身。睡眠时,应如佛陀涅槃的姿势一样,朝着希望的方向右胁而卧;入睡前应保持正知正念,并下决心:醒后立刻起来。睡眠是人们每天生活中重要的一项活动。前面我们也讲过:睡眠前后应保持正知正念,如法而行。作为修行人,应把夜晚分成三份,前、后夜精进修持善法,中夜休息,在睡时,最好坐着睡,若不能坐着睡,应采取狮子卧势而眠。狮子卧势即世尊涅槃时的姿势:头北面西,右胁而卧,左腿压右腿,右手曲枕头下,左手舒伸放在身体左侧,采取这种姿势睡觉,有其深妙的道理。佛陀趋入涅槃时,以无边智慧抉择到狮子卧式的功德很大,因而采取了这种姿势。我们都是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弟子,经常用这种姿势,习惯后也就能用这种卧式迎接死亡。莲师在《六道中阴引导文》中说过:“不管哪一道的众生,死时如果能保持狮子卧式,就不会堕恶趣,而且会得善趣果位。”以前上师如意宝也讲过:“我们见到牛马等旁生接近死亡时,如果有机会最好让它头北面西,右胁而卧,这样它不会堕恶趣。我们自己家人亲友死亡时,也最好用这种方法来放置。”接近死亡的人,如果能采取这种卧式,会减少痛苦,安祥逝去,而且不会堕恶趣。前一段时间,士行比丘尼在学院圆寂时,就是以狮子卧式,很安祥地告别了我们。当时,我们有些道友很羡慕,也很感动,发愿在自己生命终结时也要做到这样,毫无畏惧,坦然安祥地卧着……。我想我们凡夫无论如何,最终都要死,可以说前面只有死路一条吧,不死的人一个也没有,为此我们应该经常观想,练习以这种卧式来迎接死亡。在佛经中说:狮子是兽中之王,有不共优胜之处。按自然规律,其睡眠也具有四种不共功德,我们如果采取狮子卧式,也能具同样的功德。〈一〉、睡时身体非常放松。我们采用狮子卧式睡眠,身体各部分都会很放松,能得到充分的休息;〈二〉、睡时不失正念。狮子在睡眠中不会失去正念,不会散乱。我们依此卧式而睡,不会忘失修持善法的正念;〈三〉、狮子睡后,不会入于酣睡、深度昏沉之中,而是处于清明而警觉的状态。我们依此也能如是,不会被痴睡迷乱蒙蔽。一般人睡着后,立即就会如昏迷一般,自己是死了还是活着都不知道,好象沉在很深的泥潭中一样;〈四〉、狮子睡后,不会做恶梦。我们依此而睡,也不会做恶梦、迷乱之梦,而会经常做吉祥梦、清净梦。在采取这样的卧式睡觉前,在内心应作想“正知并决志”。正知正念是要求我们保持明觉忆念正法,做一定的观修。睡眠时修法有很多,我们在讲密法时,也传过很多梦光明的修法,依之可迅速证悟法性,游历他方净土,获得种种变化、飞行等神通。在显宗中,也有一些梦光明的修法,比如在睡前,观想卧室里充满光明,或者观想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光明照彻自己,于光明境中而安眠。堪布根霍仁波切在讲义中,也讲了麦彭仁波切的修法窍诀:早上观想自己刚刚得到人身,是小孩;中午观想自己为壮年人;下午观想为老年人;晚上临睡观为临死中阴,已睡在做梦时观为法性中阴;早上醒时观想为下世。这样观修,无常之心即能生起,睡眠中也能保持清明的正知正念。“决志”的内容是“觉已速起身”。早上一醒来,应当迅速起来,稍作顶礼等活动,使自己清醒,后静坐回忆梦境,于不净梦境作忏悔……。有些人早上醒不过来,闹钟再闹也不能起作用,你们应在睡前在心中坚定地存想:明早一定要在几点钟醒过来。心的力量不可思议,明天早上一定会准时醒过来。我自己经常有这种体验,基本上不需要闹钟,自己能准时地于预定时间起来。醒过来之后,必须要立即起身,要不然,又会昏睡过去。养成清早醒来即起床的习惯后,早起就不会有困难。有些人在晚上睡觉时,经常作恶梦,妄念纷飞,有许多修行障碍。这些都是自己没有养成良好习惯,没有采取狮子卧式等如法姿势,心里也没有护持正知正念而造成。经典中说:“脸朝上仰卧易生贪心;脸朝下俯卧易引发嗔心;种种不如法的卧式,会引生各种无明烦恼。”而以狮子卧式睡,不但不会引生无明烦恼,而且会生广大智慧,有不可思议的功德。希望你们当中没有习惯以狮子卧式睡觉的人,最好从现在开始,改正过来。不然晚上睡下去,早上起不来了,稀里糊涂地死去,多可惜!如果保持了狮子卧式,死神来了也不用害怕,也不用麻烦别人给你摆放身体。自己如法地躺着,只要心里忆念往生窍诀,也不用烦恼他人助念了。《入行论》中这一段内容,讲的是我们平时行为准则,行住坐卧各种行为细节中应持威仪。这些在戒律中讲得很详细,本论中所述的是其中主要部分,是我们修行人在日常中必须遵循的行为轨则。不论你是出家人抑或在家居士,如果能将这些内容学好,戒律一定能守持得很清净,威仪让人很起信心。无论是藏传佛教、汉传佛教、还是南传佛教,任何一个宗派的修行人都应学习这些行为轨则,因为这是佛教徒最基础的学习内容。你们在汉地学习过《四分律》、曾在丛林中住过,应该知道本论所说与汉传佛教传统一致。至于南传佛教,你们有些人也在国外学过一些上座部修行人的威仪,与此处所说也相同。因本论虽属于大乘论典,然涵括容纳了本师释迦牟尼佛所传的行为轨则,这些没有大小乘与宗派之分。这些威仪,每一个修行人理所应当在日常中恒常去如实行持。当然,对初学者有点困难,但只要自己经常保持正知正念,就一定能圆满奉行这些轨则。作者在正知正念品中讲述这些威仪,其原因也是如此。如果有了正知正念观照、守护三门,时刻提醒自己:“现在我在做什么?佛陀教我们应当这样走路、说话、吃饭、睡觉……,我应当去如法行事。”以此而将以前不如法的习惯改正。这些行住坐卧威仪在字面上很容易理解,但此处不是要我们只了解而已,而是要求大家去如实做到,所以在此反反复复讲了很多,无非是提醒大家时时处处以此要求自己,恒常保持正知正念,在实际行动中去真实修习这些内容。假如你在听闻后,经常能忆念这些内容:啊,我应如论中所说,如何吃饭、睡觉……。能做到这点,你的闻法很有意义,我也没有浪费时间。修行是与无始以来的恶习作斗争,所以要从生活中每一件小事着手,一点点地积累、串习下去,依靠这些威仪,自心一定能得到调伏。要不然,自己的行为一天比一天放逸,而要去调伏自心烦恼,这是不可能的事。我们行住坐卧、待人接物方面,如果能保持如法的威仪,不只是对自己修行有利,对世人也有积极意义。如果能做到象上面所说的威仪,世人定会很赞赏,由此而生信心与恭敬。我经常想:我们小学时所学的雷锋同志,他有许多行为是我们应学的。经常看到他的故事:为老人背行李、照顾病人、爱护帮助小孩……,尽自己的力量去利益他人。从佛教角度上讲,这些是菩萨行;从世间角度上去讲,是值得推崇的善良、崇高道德之行。我们修学大乘佛法的人,至少应该象雷锋同志那样,以慈悲去真诚地利济身边每一个人。能做到这点,你与所学的法才开始相应。庚四、(说修持圆满之其余分支)分二:辛一、真实修持圆满支分;辛二、认本体而摄品义。辛一、(真实修持圆满支分):菩萨诸行仪,经说无有尽。然当尽己力,修持净心行。佛经中说:大乘菩萨的各种行仪无有限量。我们应当尽一切力量,去修持这些行仪的根本——净治自心。在“以具正念学修心之行”科目中,讲述了摄律仪戒、摄善法戒、饶益有情戒等各种修持菩提心的行仪,此偈是总结语。菩萨学处,在大乘经典中所阐述的无有限量。众生有种种根基意乐,佛菩萨为了度化他们,宣说了无量教诫,开示了无尽的修持方法,这些学处无法去一一衡量。以六度法中的布施为例,身布施、财布施、法布施、无畏布施,每种布施的发心、对境、加行等等,这些修法广如烟海,无有穷尽。我们都熟悉的《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》中,普贤菩萨的十大行愿都是说:“如是虚空界尽、众生界尽、众生业尽、众生烦恼尽,我此随学(十愿等)无有穷尽。”在高僧大德们的论典中,对此也有广说。但这些浩如烟海的菩萨行,归纳起来,离不开净治自心、清净圆满自己的菩提心。将我们为无明愚痴所染的凡夫心净化为清净无垢、饶益众生的菩提心,这是究竟修法,是无尽法门的唯一目的。本论在上面所讲述的各种修心之行,都是在引导我们恒持正知正念,守护、调伏自心,远离染污。如果我们不能守护、净化自心,烦恼就会乘虚而入,使自心受到染污。《虚空藏经》中说:有缝隙时,风就会吹进来;心有染污时,魔众就会有机可乘,所以菩萨一定要净化自心。我们如果没有恒持正念,守护自心,稍微现起一点染污心念时,魔众立即就得到机会,破坏我们善法功德。为此,当尽一切力量,修学各种净化心行的行仪。这些行仪种类虽然无量无边,我们初学者无法去一一做到,但本论在前面已经为我们列出了一些基本方法,引导我们去紧紧抓住菩萨学处的根本——以正知正念调伏、清净自心。只要我们恒时抓住这个根本,则自己的修行能真正合乎菩萨道,一切行为都变得有意义。如果失去了这个根本,你整天念经、打坐、礼拜、修很多法,也是形象善法而已。我们不能执著外境形象,表面形象无论多么堂皇,如果心不清净,则不属真正善法,真正的善法要观待清净意乐。历代高僧大德最殊胜的教言都是教诫修行人要修心,要“修持净心行”,时时刻刻观察自心,让它保持清净智慧和慈悲,现起烦恼染污时,立即以正知正念去对治。作者在此说“然当尽己力,修持净心行”,很简短一行字,然而是我们整个菩萨学处的中心。一个修行人的相续中,如果经常为烦恼所染,则恶业不断积累,善业一天比一天少,那就算不上什么修行人,而跟世间一般造恶业的众生没有差别。世间智者说“吾日三省”——每天要三次省察自己的言行心念,去恶向善;我们作为出世间修行人,如果不能做到内省身心,是不是应该有点惭愧呢?当然,我们凡夫人虽然致力修学,有时候也难免起一些烦恼,犯一些过错,此时应当及时对治、忏悔,保护清净心。下面作者也给我们讲忏悔、净化罪业的方便法。

 

昼夜当各三,诵读三聚经,依佛菩提心,悔除堕罪余。在每天早上和夜晚,应该各诵三次《三聚经》,依靠佛和菩提心,忏悔清除根本堕罪以外的其余罪堕。如果没有忏悔罪业的法门,那我们修行人肯定无法成就。初学者因种种业缘,对前面所讲的律仪,难免要触犯一些,因此我们每天都要修一些忏悔还净法。修忏悔的时间、次数是白天、晚上各三次,不固定时间也可以,但最好于早晨、上午、下午、初、中、后夜六时中各作一次忏悔。以前的大修行人在这方面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榜样,他们不仅每天有固定修法忏悔时间;每于发现自己三门行为不如法时,也要立即修忏悔。我想我们最少也要保持早晚两次修忏悔,如果实在不行,一天一次必须要修,如果这也做不到,那就算不上修行人了。因为你如果是凡夫,一天到晚造的罪业,数都数不过来。《地藏菩萨本愿经》中说:“南赡部洲众生,起心动念,无非是业、无非是罪。”这么多的罪业,如果不及时忏除,那怎么会有保持清净心的可能性呢?修忏方式是“诵读《三聚经》”。《三聚经》即我们通常念的《三十五佛忏罪文》,因文中有礼忏、随喜、回向三支修法,所以又叫《三聚经》。在藏传佛教中,修行人对此特别重视,华智仁波切在大圆满前行中也提过,如果没有能力念修密宗忏悔仪轨,最好念《三聚经》来忏悔罪业。在汉文的《大藏经》中,这段忏悔文有几种译本,但都没有很大差别。我以前也提过很多次,希望大家将这段忏悔文作为每天的早晚课诵。这个忏悔仪轨非常殊胜,因三十五佛在因地发心时,特别发愿将来要遣除众生的罪障。修此忏仪者,能“依佛菩提心,悔除堕罪余”。依靠三十五佛愿力加持,依靠自己的菩提心,能清净根本堕罪以外各种罪业。根本堕罪依其余忏悔方法,也可忏悔,如《学集论》中说:“梦见虚空藏菩萨,现前安住求忏悔。”通过修持虚空藏菩萨来忏除根本罪堕。而根本堕罪以外的违背菩萨戒仪罪,比如中下二品缠犯、四十五恶作等罪业,依《三聚经》可忏悔清净。本师释迦牟尼佛在《弥勒狮吼经》中说:“慈氏,后五百岁,正法衰微。颇有自称我是菩萨。彼等不护身语意业,多犯重罪,多行恶业……。我为净除往昔所造诸恶业故,乃为宣说三聚法门。”在此将《三聚经》的重要性与作用说得很清楚。在《优波离所问经》中也说:“若菩萨犯五无间罪,由女人所生罪……及犯余罪,即应向三十五佛,昼夜独处,殷重悔除。”《三聚经》的作用如此重要,可惜有些人对此一点也不重视,迷迷糊糊地受了戒,每天犯戒造罪,但他们连忏悔方法也不懂,也从未有过忏悔罪业的念头,这些人确实很可怜。在《正契大乘经》中说:“百千俱祗身,积造诸重业,忏悔自性作,罪障不复增。”百千俱祗的生死轮回中,造了无边罪业,如果自己作忏悔,或重新受戒,那么原来的罪业不会复生、增长。经中以比喻解释说:去大海中采宝的商主,如果船破了,本来会淹死在海中,但他如果抱着破船板,也能顺利地到达岸边,获得新生;同样,破了根本戒的人本来要堕入地狱,但他如果依大悲心来忏悔,重守律仪,就不会堕入恶趣,而且能顺利到达善趣彼岸。末法时代的很多众生见到这个教证后应该生起信心。我们末法时代的众生,由于烦恼深重,有些人学佛后,不管是别解脱戒还是菩萨戒,都有触犯,本来犯了这些严重罪业,要堕落恶趣,但只要这个人不舍菩提心,依靠三宝与菩提心的加持,不但不会堕落,也能顺利到达彼岸。忏悔给每一个犯有罪堕者提供了解脱机会,而对一般修行人来说,念诵《三聚经》是最相应、有力的忏悔方法。我们经常容易犯菩萨律仪的一些罪业,依靠这个忏悔方法能清净,这样重要的修法,希望每一个人都要加以重视。雪域各派中,宁玛巴与格鲁巴的修行人对此特别重视,宗喀巴大师亲自作过三十五佛忏仪(见《宗喀巴大师应化因缘集》)。汉地净宗的早晚课里也有这段经文,但平时持诵的人,现在似乎是很少了。你们每一个觉得自己要忏悔罪业的修行人,最好每天不间断地诵修。为自或为他,何时修何行,佛说诸学处,皆当勤修习。为了自己或者他人的利益,不论在何种状况修何种法,都应按佛所说的学处去精勤修学。我们大乘菩萨要圆满护持学处,首先要清净罪业,在这个忏净罪业的修行中并不是每天只念《三聚经》或金刚萨埵心咒就可以了,还要很全面、很圆满地修持各种学处。“为自或为他”是说我们为了自己和众生从无始痛苦轮回中解脱;“何时修何行”——我们不论在什么时候,修何种法门,自发心至成佛间的所有修行,都包括在在内。这些都应按“佛说诸学处”——佛在经典中所教诫的去做。在藏经中,佛对大乘菩萨的学处讲得非常细致,从凡夫如何发心,发心后如何走路、吃饭,观照起心动念……,历五道十地证得佛果,所有修法都如理如实地给我们讲得很清楚。比如在《宝云经》中详述了修行人到城市或其它地方,该修持何种行仪度化众生;在《华严经净行品》中对大乘行人日常中一百四十一种行为发心叙述得更为详细。佛陀所说的这些学处,要求学人闻思后,“皆当勤修习”,一层层去切实执行。如果只是竖起耳朵听听,然后就扔到一边,这样就不会起任何作用。如同《水树格言》所说:用水浸泡石头,一百年也起不到作用。或者如老熊掰玉米棒子,掰一个丢一个,最后一个也没有吃进肚里。我们只是听经论传承,搜集法本,而不去实修也是没有很大意义。我们如果能熟悉这些教言,时时以之衡量、要求自己,老老实实去实际修习,那很快就会变成如法的修行人。我想这些修法,主要依靠的不是智慧,有些人智慧很好,但他不一定去投入实际修习,有些人并没有很高智慧,但他将上师、善知识的教言当作真正摩尼宝一样顶戴,认认真真地奉行每一个学处,功德也就不断地增长。有些人眼高手低,不愿从小处着手去修,有些人自暴自弃:“这些我做不到,算了吧!”这两种都是我们修行要坚决杜绝的毛病。因为《入行论》除智慧品外,所讲的不是甚深见解,而主要是一些心念、具体行为引导,而且很细致地将修行人平时不如法的心念、行为讲得很详细。我们如果不是眼高手低,也不自暴自弃,而是踏踏实实地依教奉行,哪怕是只做到其中一个偈颂所说的要求,那就比得到摩尼宝还要有价值。佛子不需学,毕竟皆无有;善学若如是,福德焉不至?对佛子而言,不需学的大小五明等知识是没有的,能善巧方便修学一切学处的行人,福德怎么不会迅速增长呢?一个修行人发了无上菩提心后,为了利益广大有情,需要学习广博的知识。比如内明、因明、声明、工巧明、医方明及小五明等,世出世间的种种学问,必须要去学习、精通。佛陀说过菩萨行须从五明中去寻求;麦彭仁波切在《明镜论》中也赞叹学五明的功德,并引用佛经说:得地菩萨也要学习五明,何况是我们尚未登地的行人呢?修学世出世间所有学问,通达万事万物的事相和真理,这是大乘行人利益众生、求证一切智智的道路。弥勒菩萨在《经观庄严论》中说:如果没有精通五明,圣者也不会得一切智智果位。佛教历史上那些修学大乘佛法的高僧大德们,在这方面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典范。象麦彭仁波切,内明方面自是通达一切显密经续;在世间学问方面,从声明到牧业等种种世间技艺学问都留有精辟的著述。汉传佛教史上,唐朝一行禅师,是名扬中外的天文学家;明朝妙峰禅师在建筑工程、铸造方面,也是一位了不起的专家。我们翻开高僧大德的传记,可以发现许多类似记载,为了利益众生,他们不仅修学出世法,世间法方面也需去精通,甚至一些小孩的游戏也要去学习。也可以说是基于这种原因,《六祖坛经》中说:“佛法在世间,不离世间觉,离世觅菩提,恰如求兔角。”“善学若如是,福德焉不至”——一个发上菩提心的修行人如果去精勤修学世出世间学问技艺,福德怎不会时时刻刻地增长呢!因他所学的一切知识,如医术、木工、修钟表、养牛、种田……,这些知识技艺使他无论遇到什么行业的人,都可以“同事”,可以有方便去利益度化他们。菩萨学习世间学问,不象世间一般的人,世间一些发心不清净的人,他们去学习世间学问,对众生、自己都不会有利;但大乘菩萨以菩提心摄持,他所学的一切都会转化为利益众生之力量。藏族人的俗话说:“智者以善巧方便摄受,一切都变成智慧;医术高明的医生,他眼中所有的草木全都是药材。”大乘菩萨所学的一切学问都会变成度化众生的善巧方便,因此他知识越多,积累资粮也就越快、越多。我们在座都是发过菩提心的修行人,因此不要忽视这个教言,这不是作者个人观点,而是所有大乘修行人应该修习的教言。我们不能认为闻思几部经论,会念一两个仪轨,自己去专修一个法门就够了。要积累广大资粮、得到如来果位,摄受其他众生,必须要广闻博学世出世间一切学问,学得越多,对自他众生就会越有利益。